第五十三节 丁丁和方非(1 / 3)

临高启明 吹牛者 221 字 5小时前

;

他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人选可以是可以是英雄本人,也可以是英雄的战友。硬杠子是典型人物至少获得过一枚一优勋章或者一枚一勇加若干其他勋章;参加宣讲人员必须是新话讲的好而且能言善道。典型人物的出身要兼顾各个社会阶层和相关人群:本地土著、新移民、老移民、北方移民、江浙移民、福建广东移民……另外,给本地黎苗应征和自愿入伍人员、日朝籍的国民军士兵也要有专门的名额。总之一碗水要端平,不能体现出某个人群特别受青睐或者特别善战的形象。

筛选后将相关事迹转发到宣传口撰写宣传稿件。魏爱文原本打算在政治处列编若干专门的笔杆子,但是元老院对军队的机关编制把控的非常紧,尤其是“非军事岗位“。基本都是走外包路线。

好在文宣口的合作时间已经很长了,对他这个“甲方”的需求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能“深刻领会”。当然,每次撰写此类稿件他都要或者亲自撰写或者审阅相关的“写作纲要”,确保“乙方”不出偏差。

魏爱文一口气布置完任务,又问起《风起连阳》评书本的审核工作。《风起连阳》是以连州、连山、阳山地区的剿匪镇暴为背景的,由连阳地区的主任黄超撰写的一部小说。

虽然是小说,但是里面的事迹八成都是真人真实,加上黄主任的一支生花妙笔,写得有血有肉,一出版就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成了文宣口下一步重点改编宣传的对象。其中“夜袭大莨圩”这一章节,正在被木偶剧团改编为为重要剧目。

因为涉及到军事题材,魏爱文对此也十分的重视。和王涛说了,由他主笔,将其改编为长篇评话。不过其中涉及到大量军队内容,所以照规矩要给政治处审核一下。

作品是黄超写得,少不了要美化下主人公。魏爱文颇为腹诽。但是书人家写得,这点小权力也是应该的。只是里头有关筚达和阵焕的情节,他觉得还要进一步深化下两人之间的感情线。毕竟按照现在的写法也未免太平淡了。

怎么加强呢?魏爱文并不是一个文化人,搜肠刮肚想了半天全是当年念书的时候看的各种网络小说里的情节――他又不爱看女频小说,这方面的积累实在太少了。

“俺们元老里就没一个小说家么?”魏爱文想着,决定还是让王涛去想办法,反正他有改编经验。

他连着写了几点改编评书的修改意见,又把自己忙了一晚上写的几个军事宣传方面的意见“备忘录”修改了下。实话说,总参政治处的归化民军官算是伏波军中文化程度很高的群体了,但是他照样放心不下。

他把备忘录丢给了外头的女勤务兵,这才关上了办公室门,打算在行军床上补个回笼觉。等到躺在床上,魏爱文却又睡不着了。不由自主的琢磨起报告会的事情。

报告会是魏爱文眼下的最要紧的项目。这个任务说起来很大,实际却是所有项目里基础最扎实的,战前他就布置了“随军采访”工作。魏爱文曾经想过办军报军刊,但是元老院不批,连军事刊物也都是归在文宣口之下。所以也谈不上有自己的记者。他只能请宣传处选一批记者作为“随军记者”,又让各连的文书挂上“新闻通讯员”的角色,文笔好不好另说,能把相关的故事纪录下来就行。

现在“随军记者”们大多已经回来,“通讯员”们也随着部队回来了不少。加上从前通过军邮系统发回的报道,在里头仔细的翻翻,很容易挑选出一些不错的素材,再进行一些补充采访就可以选出第一批代表人物来。

他想起小时候曾经被学校组织去听“老山战斗英雄报告会”,他最爱听的是反倒不是战斗过程,而是猫耳洞里的生活……突然间他一个机灵的爬了起来,在笔记本上写下“每个宣传稿都要我来审查”的几个字,提醒自己等归化民军官的方案交上来,一定要把这个最新的指示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