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策集团—(四)(1 / 2)

四,三互法籍贯回避,导致孙策无法自领扬州刺史

孙策虽主导孙氏从袁术自立,但这个孙氏集团的构建,却存在特殊性和尴尬性。

早年,孙氏是以孙坚为核心,孙贲、孙香等人都为孙坚效力,袁术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然后孙坚领导孙氏军事集团,为袁术效力。但孙坚死后,孙策未满20岁,导致以孙坚为核心的孙氏团队系统被打破,袁术同样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还以孙香为汝南太守,这两人取代了孙坚当初的位置。

孙策脱离袁术时,孙策除了袁术给予的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外,只有自领的会稽太守,而吴景是广陵太守,孙贲是九江太守(袁术给的,不过孙贲没有接受),孙香是汝南太守,这导致孙策对孙贲、孙香、吴景等人无法构成上下级关系。

所以由孙策主导孙氏脱离袁术,只是当初是孙坚领导孙氏,而袁术重要将领吴景,又是孙坚妻舅,以这种同宗亲缘关系,来确定了孙策的主导地位。

所以正如孙策自己认为的“以骑都尉领郡为轻”那样,孙策与孙贲、吴景等人只是平级关系,更像是孙氏宗亲联盟的盟主,但这几乎仅靠同宗亲缘来维持的联盟关系,也并非十分牢靠。汝南太守孙香就没有跟随孙策,而是继续为袁术效力。当初孙策表兄弟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后,孙策却对徐琨“嫌其太重”,而由吴景代替徐琨为丹阳太守。

《江表传》会景还,以景前在丹杨,宽仁得众,吏民所思,而琨手下兵多,策嫌其太重,且方攻伐,宜得琨众,乃复用景,召琨还吴。

而孙策脱离袁术后,又不得不面临一件尴尬的事情,孙策是扬州吴郡人,而根据东汉三互法的籍贯回避制度,孙策是无法担任扬州刺史,毕竟当初豫州汝南人袁术让孙坚、孙贲担任豫州刺史,而自己一度“自领”扬州刺史,也是出于遵守东汉三互法。

《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

197年下半年,孙策准备与朝廷认可的吴郡太守陈瑀“戮力一心”之时,陈瑀居然被策反。陈瑀本人屯兵徐州广陵郡海西县,他派人渡过长江,煽动丹阳等地的大量豪强贼寇祖郎、焦已、严白虎等人,企图里应外合,可惜被孙策发觉,派吕范等人跨海进攻海西县,大破陈瑀,陈瑀只能投奔袁绍,不但算除去这个外患,也赶走了朝廷认可的吴郡太守。

《江表传》行到钱塘,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馀纽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策觉之,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然后孙策扫荡被煽动的丹阳南部的豪强祖郎、严白虎等人,还讨伐“太史慈於勇里。七县平定”,最终祖郎和太史慈都被降服,并让“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孙策就此征辟太史慈为属吏门下督,视为亲信,也给予“授兵”。

《三国志太史慈传》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198年,孙策加倍向朝廷进贡后,获得朝廷任命的讨逆将军、吴候之职,从后来孙权的讨虏将军之职,就有“幕府”的记载来看,孙策的讨逆将军也可能开府,这样或许能缓解职位的尴尬,可惜缺乏史料证明。不过荆州突发的局面,似乎让孙策迎来一个转机。

《江表传》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198年,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3郡,一起叛变刘表,刘表连年不克。朝廷下诏,让孙策联合曹操、董承、刘璋等人,一起讨伐袁术、刘表,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