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程昱所言之意(1 / 2)

单独开一章来聊聊在上一章中,程昱写给薛议的信中那句话。分享一下个人心得。

一、“围而后降者不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可以参考程昱说的一席话。

《魏书》曰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贼有千余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

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今天下略定,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就是这个“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可见这个军令曹操当初的目的在于“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换句话说曹操是为了减少抵抗,少死人才下达的这道军令,而并非是因为曹操嗜杀才特意颁布这道军令的。曹操这道军令为了是少死人,而并非是为了多杀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围而后降者不赦”才成为了一道软性命令。(这个下文论述)

二、“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对象是什么?

有些人以此为依据黑曹操,自然认为这道军令里面包括百姓,但实际上这是无稽之谈。首先从史料记载上看,被“围而后降者不赦”针对的对象明明是士兵或者敌方将领,比如程昱那次就是指叛党的降卒,而于禁那次则只针对昌豨。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围而后降者不赦”和杀戮百姓有任何关系。再者前面说了这道军令的目的,是为了少死人,是为了减少抵抗,也是为了立威。

而屠杀百姓则完全和其原有的目的背道而驰。自古以来哪有靠屠杀百姓立威的?

而且杀戮百姓,只会加剧抵抗,这点当年曹操屠徐州就吃过亏了,荀彧还找曹操谈话过。

《荀彧传》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故而“围而后降不赦”的对象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就是针对降兵和降将,至于包含百姓是没有任何相关史料支持的。

三、为什么说“围而后降者者不赦”是软性命令呢?

我之所以说这道军令是软性命令,就是因为有诸多“围而后降者”不仅被赦免还被重用的例子,而这一点也不奇怪。前文说了这道军令是为了减少抵抗,少死人,如果你的投降能减低曹军损失,就算你是被包围后才打算投降,曹操又何乐不纳呢?毕竟不能本末倒置啊。

比如张辽袁涣陈群,这三人都是曹操包围下邳后才投降的,然后他们被杀了吗?没有,非但没被杀,还被曹操委以重任。其中倡导仁政的袁涣更被曹操钦佩,这也不奇怪,毕竟治理天下法儒都不可偏废。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除了他们三个之外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再比如关羽守下邳,后来也被曹操擒获了,曹操不也没杀关羽吗?(当然有人认为关羽主动开城门投降不抵抗曹军,对此我也不必哆嗦了。)

还有昌豨,他最后虽然死于此法下,但在于禁之前他还被张辽包围后,而那时候昌豨选择投降张辽不也没问题吗?

从于禁和张辽两人对昌豨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围而后降者不赦”多么开放了,张辽和昌豨谈笑风生将其劝降,但也没有因为违背军法而遭惩处,另一方面于禁则以法处死了昌豨也显得顺理成章,曹操只得感叹昌豨倒霉。

不过从曹操最后说的“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来看,其潜台词就是要是昌豨来向我投降,我就会赦免他。

还有崔琰审荣,也是曹操包围